大学里修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不过当时的课程太过于理论,所以到现在也就只记住了这门课程的名字,至于内容,几乎全部忘记。
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人力资源,我不谈怎么去做职业生涯规划,我只简单说一下我高考填志愿如何选择专业,到最后又是如何走上人力资源这条职业道路的。
高考作为人生的分水岭,院校和专业的选择,非常重要,至少当时的我们和父母,都是这么认为的。
那时候的网络信息不像现在这么爆炸,所有的资料都要自己去查找,我们根据高考分数评估可能有希望匹配的院校和专业,亲朋好友们帮忙找资料出主意。
大家严肃认真地查阅资料,甄别学校与专业的好坏,所能得到的评判标准无非就是那么几条:一是各方亲戚朋友的建议,什么专业当下热门,什么专业以后好就业,什么专业前景无限等。如果有一个工作体面或者在职场取得较大成就的亲戚,那他的建议几乎就是最后的结果;二是七姑八婆、左邻右舍家往届的哥哥姐姐们,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我们指导。
经过多方建议和慎重考虑,最终,我随了比我高两届的表哥,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虽然现在互联网有点进入寒冬,但在当时绝对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专业。
大学四年,普普通通,毕业后我知道自己的技术水平,就没敢从事计算机专业,而是跟着一个朋友去了建筑工程行业,做试验检测。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高中化学我学得还不错,而在建筑质检这个领域里,用得比较多的基本都是一些初高中的化学和数学知识,再加有《试验检测员的资格证书》,工作内容对我而言,几乎没有太大难度。
当时两百多人报名,最终我成为通过考试的四个人之一。这进一步膨胀了我的信心,然而进入职场后的考试却没有一次考过,终于明白我能考过是因为还在学校,有静下心来学习看书的心态,等到我开始工作了,其实也和那个二百多个考不过的没啥两样。
从实习一直到2016年的6月份,我在工程行业呆了将近四年时间,当初期盼的跟着项目跑遍全国的目标还没到一半,我就已经腻了这种四处奔波的工作状态。每天早上七点半上班,一直到下午六点下班,没有周末,每天做不完的试验,编不完的资料,最初刚进试验室的那点新鲜感,早已在日复一日的机械性重复里消磨殆尽。
在2014年有过半年的时间想转行,兜兜转转,最终又回到工地。那种一眼看得到头的工作,跟当初的想象完全不一样。直到2016年夏天,我完全脱离这个行业。
离开建筑行业,看着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们,回想着自己的专业和从事过的行业,我开始迷茫。到底什么样的工作,才能让人一直保持新鲜感,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我的方向?
下定决心后,我决定去支教。
一方面是想满足自己曾经的一些愿望。另一方面,则是给自己放个假,好好思考己未来到底要怎么走。
一年的支教生活很快结束。
返回工作职场后,我的第一目标瞄向了文案策划/自媒体运营的岗位,一方面彼时自媒体正火热,另一方面是觉得自己有一些文笔。然而两份自媒体运营的工作让我明白,我并没有我以为的那么厉害,我所谓文笔,是建立在我的真实生活体验之上,而在职场正儿八经的文本面前基本上毫无用武之地。
我之后又断断续续尝试过微商、保险等。在这些过程中,逐步摸索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的交叉点。
我在2019年进入人力资源行业,从最基础的招聘做起,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就两点:一是这个岗位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随着从业时间的推移,自身积累的人脉会越来越多,对以后多有裨益;二是招聘可以让别人有工作的机会,这是一个带给别人希望的工作。
在做人力资源这几年,我也有做为应聘者去找工作的时候。这也让我更多的从两个方面去看待事情:应聘方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养,才能够通过面试并给企业带来价值;用人单位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甄别候选人面试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以及如何在众多合适的候选人中去选择最适合的那一位。
对于候选人来讲,最看重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能力的成长,从一个基础岗位到经理,再到总监,或者从一个单一模块的技能与知识,到某项知识的全能掌控;另一方面则是随着能力的提升,带来薪酬与职位的提升,从一个部门经理人,到管理整个公司,从一个片区负责人,到管理几个大的片区,甚至到全球范围的权限与管辖。
对于企业来讲,如何让岗位的胜任和薪资之间进行平衡,不同的规模和行业的企业,都有不同的方式方法。
一直记得看过一本关于华为的书。有人问任正非人才是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任正非回答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优秀的人始终是稀缺资源,没能搞定优秀的人到公司来我会觉得很遗憾,但是更加让人不能忍受的,则是把优秀的人放到错误的位置上,那是暴殄天物。
很多公司都会这么做,要求每个人都要十项全能,事实上,某个方面特别突出的人,在另一个方面大概率有着同样明显的短板。所以对于企业来讲,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真正的需求,去找到合适的人,合适比优秀更重要。
那么,反过来,我们作为职场人,要想保持足够的竞争力,就一定要优先发展我们的优势。如果只想着花大力气去补足我们不擅长的短板,不仅事倍功半,很可能优势也会丧失殆尽。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去提升自己的短板,而是不要过于苛求。短板只是在职场上有优劣之分,但是从人的性格品行上来说并无对错。有人性格外向更合适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有人性格内向更适合做细致严谨的工作。只要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短板也是优势。
我的职业生涯之路,是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一点点去寻找,不断试错的过程。找到自己合适的职业之后,不断提升自我就好了。而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其实都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路,甚至有些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事情。
原创,作者老汪。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laowang@laowangyouyue.cn